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东如何讲好“大思政课”
来源:9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凯星 周强 郑天虹 胡拿云
12日,大思政课广东省委宣传部、扣好扣广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走在前列的人生监守自盗网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课程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进行总体设计,第粒东何制定了6条线路的讲好“教学路线指引”,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大思政课这是扣好扣广广东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广东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人生又一标志性成果。
思政课是第粒东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讲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引。讲好“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是扣好扣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在广东,人生思政课正全方位融入各学科、第粒东何各学段、讲好各场域,“大思政课”不断走深走实,为全国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生动注脚。
从“思政课程”到“学科思政”
在广州实验中学,“思政+考古”已成为特色课程。在他们的开学第一课上,以《走近考古》为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与孩子们现场分享了“考古日记”,揭秘城市考古工作,探寻羊城历史的足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变成“小考古迷”。同学们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健康、茁壮成长,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堂不但搬到了考古现场,还上到了露营星空下、监守自盗网巴士专线上。华南师范大学致力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学校结合年轻人最热衷的露营,打造“星空下的对话”;开通红色巴士专线,把城市地标的点端形成沿途的线连接起来,串联成移动课堂。“我们把星空、草地当教室,将红色巴士当课堂,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曾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辅导员”的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丹丹说。
随着思政课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更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之中。
在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臧碧玉以“在民族村一日游”为主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分类、分步计数以及数形结合的方法,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
广州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吴照东说:“在学校,人人都应该是思政老师,思政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更需要打破边界,融入到各个学科。”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听完“多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中山大学通过加强课程思政规划设计,组织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建立多元化、多维度评价考核机制等举措,实现课程思政覆盖率超过90%;广东广雅中学的学生们期待每周一观察分析时事热点的《雅闻天下》新闻短课,爱上红色经典剧欣赏等内容的历史课……
广东既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17万,占全国近十分之一。近年来,广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扎实办好“大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表示,“广东全面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拓展‘大课堂’、建强‘大师资’、构建‘大格局’。”
广州是全国最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城市之一,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协同创新中心,两年一届开展思政课“三百”工作,即每届推荐评选100个思政优秀教师、100个思政课题、100堂思政微课。通过高校跟地市教育学院、高校跟中小学、高校名师工作室跟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立32个共同体,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
“按照小学启蒙性学习,初中体验式学习,高中常识性学习,大学思辨性学习,我希望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有机统一。”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说。
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副主席、越秀区教育局局长邹卫红认为,“一所学校只有把思政教育办好,才能说是办好了学校。学校是否能走得远、走得强,与对学生的思政培养紧密相连。”
从教室“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每逢假期,便有一群群“红领巾”走街串巷,成为广州红色史迹里的一道风景线。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探索构建多元立体的红色研学体系,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党史学习教育“动”起来。学子从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有趣有料、入脑入心有实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作为广州红色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越秀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7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红色革命遗址和124处红色旅游点。以这些“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为基地,越秀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感受历史的脉动。
在广州市铁一小学的校史馆内,六年级学生罗可儿正给低年级学生讲解学校历史。“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关于铁路的历史和学校的发展史,我也增长了知识。”她说。
铁一小学通过“学、访、讲、唱、画”五个主要活动形式,在学生中开展立体研学活动。“无论是学校内的校史馆,还是城市中的博物馆、科技馆,都是做好‘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地。要用好区域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作用。”学校党委书记张婥恩说。
走出教室,思政课的施教空间更为广阔。除了红色史迹之外,一批批学子走向山海,走入社会基层,亲身体验阅读社会之变。
在广州市第二中学,学校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调研的方式,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学校德育处主任刘沛新告诉记者,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的生育政策调研过程中,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了当前的国家政策,也了解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研、访问、报告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他说。
实践教学基地是推动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广东设立首批24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166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建设,指导学校充分挖掘广东丰富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一批批学生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书写青春故事。自广东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和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以来,每年都有超10万名大中专学生奔赴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华南农业大学“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已开展1年多,2万余名师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117个县区、4400多个行政村开展了大量扎实的社会调研,收集了丰富有效的调研数据,形成了多个专项报告。华农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刘嘉慧说:“我想结合我的专业,研发本地特产新品种,给村里创造更多收入。”
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冉波表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共青团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要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入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讲,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尤为重要。
去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保安刘国连在网络走红,他手写了一篇《华师全体师生文明礼貌有感》贴在图书馆内,苍劲有力的字体,饱含情感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学校师生。
这条感人事迹是华南师范大学“晚安华师”公众号团队发掘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后,瞬间引发热议。“热情礼貌的保安叔叔瞬间感染了我,文明礼貌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事情!”“向保安叔叔学习!”……
“通过挖掘学校内的感人事迹,用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身边人身边事中学习,使教育更入脑入心。”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陈正宏说。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广州市越秀区用一份思维导图向记者展示了思政教育工作思路。这份导图将相关的法律和指导性文件转化为教育的策略和行动指南,形象地绘制出德育图谱,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内容。
“思政教育的落实就像是画‘工笔画’,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应该是思政课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陈晓说。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做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是否了解学生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问题为导向,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活、做新、做实。
由师生原创的大型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在华南理工大学已上演19场次,观看达2万人次。话剧再现了百年前的革命前辈周文雍和陈铁军壮烈凄美的爱情故事、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话剧结束时,全场观众与演员都深受教育。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一方面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将思政教育的资源延伸至校史深处,将“红色甲工”“华南工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党史、国史有机融合传播,另一方面采取多重艺术表演形式,引入多媒体全景式的现代手法,还利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最新科技创建新校史馆,通过立体沉浸视听功能智慧交互,激活红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
“我们永远把学生放在C位。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感官规律,坚持品牌化培育、创意化设计、系统化建设,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推进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思政新格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说。
作为广东唯一一家获批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的职业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试点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将实践教学场景搬进社区,将学生社区打造成思政教育新课堂。学校党委书记陈爽介绍说:“学校让思政队伍、学业导师、专任教师下沉到学生社区,让企业技术骨干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结合广东改革发展鲜活案例‘开门办课’,创建以智能化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的VR沉浸式课堂,打造网络思政育人矩阵。”
广东省委把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先后印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等文件,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委教育工委主抓、各有关部门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分层分类指导。
在广东,省领导带头到学校讲思政课,每学期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经常态化制度化。2019年以来,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50人次,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3200人次,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文地址:http://shangqiu.gdjxjd.com/html/81f25299666.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